国际经济
全球贸易战 与世为敌的特氏算盘
美国总统特朗普终于扣动了贸易战的扳机,但枪口却并未如外界猜测的那样只瞄准某个国家,这一次特朗普扫射了整个世界。盟友也不放过、出尔反尔、坐地起价,这些反复无常的举动看似不可理喻,却出自一个精于算计的商人总统和一个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技术官僚团队。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早在《交易的艺术》一书中剧透过这些套路: “交易观”、“叫价法”、“商战守则”。为了达成最终的目的,他正不惜一切与世为敌。贸易战的面纱之下,显然特朗普想要的更多。
假面总统 真身商人
6日,墨西哥出手,宣称将向来自美国的进口猪腿肉和肩胛肉征收20%的关税。在这之前,无论是欧盟长达8页的反制清单还是加拿大128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都成为特朗普惹了众怒的最佳证据。
这一切可能都在商人特朗普的意料之中。比起总统来说,或许更适合特朗普的还是一个商人身份。毕竟特朗普做总统只有一年,但他却在商战里浮沉了几十年。而当他的身份突然转换到总统的时候,商人属性却始终挥之不去。“美国吃亏了”,这句话就像他宣称的“美国优先”一样,成了特朗普时代美国出镜率最高的词。
美国在特朗普口中似乎变成了一个“受气包”。今年3月,特朗普宣布对钢铁进口征收关税的时候,就明确提出“美国钢铝行业已经被几十年来的不公平贸易和与世界各国的糟糕政策所摧毁”。即便在进口关税遭到多方反对的时候,特朗普挂在嘴边的仍旧是那句“谁会反对互惠呢”。
逆差意味着亏损,这对商人来说是种耻辱,也自然成了特朗普的眼中钉。2017年,美欧贸易逆差高达1510亿美元,这令特朗普十分“不满”。
事实上,早在特朗普竞选的时候,“美国优先”就成了他的核心口号。而在特朗普看来,美国不再强大的原因就是自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来历届政府的一系列错误政策,集中在北美自贸协定等国际贸易谈判中让步太多,放任大量非法移民进入以及为盟国承担了太多国防支出。前者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非法移民拉低了美国人的平均工资,后者直接导致国内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投资不足。去年5月,特朗普访欧时也毫不掩饰他对美国在北约里“吃亏”的不满,强烈要求欧洲成员国分摊更多的北约费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几乎对北约集体防御的承诺只字不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称,71岁的特朗普身上有一代人的历史印记,他经历过美国传统行业的繁荣,锈带的出现甚至是很多人的失业他都看在眼里。作为一个毫无从政经验的总统,他只能根据自己生意上的策略进行判断,看到失业问题就只想解决失业问题,并不会有国家战略方面的考虑。但特朗普也有自己的办事原则,从谈判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不能吃亏,这种交易型的原则决定了无论是谁,都只能是美国生意上的朋友。换言之,利益受损,盟友就不再称得上是盟友了。
谈判在明 套路在暗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谈判是获利的重要方式,特朗普自然深谙此理。然而与正常的谈判不同,特朗普反反复复的态度似乎正在颠覆传统的谈判意味,这一点从他对中国几度反转的贸易态度上可见一斑。
随着4日美国代表团来到中国进行最新一轮磋商的结束,中美双方的关系再度变得微妙。一方面在于特朗普立即变脸批评中国对美国农民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在于此前已经达成共识的“不打贸易战,停止互相加征关税”的联合声明还没捂热,就被特朗普单方面撕毁。特朗普用他的态度考验着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
特朗普谈判成谜,众人一头雾水。然而特朗普真像外界所言,是个毫无章法的政治“白痴”吗?别忘了,谈判可是特朗普最引以为豪的技能,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反复谈到他的成功秘诀——出色的谈判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他强烈宣传的谈判技能中,他最乐于突出的就是强硬的谈判风格:若抓住对方的命脉,他们的心才会跟着来。做成一笔好买卖,跟说服技巧几乎无关,相反,一切取决于谁有影响对方的能力。
以势压人,谁先慌谁就输了。面对特朗普屡次挑战国际贸易准则时,美国新媒体Axios总结道:在谈判场上,特朗普也仅有一招。他的套路就是首先发出离谱的威胁,随后升级紧张氛围,用推特和嘴炮放大威胁,最终在相当传统的双方中间地带取得妥协。而特朗普赌的就是对方的筹码没他多,如此消耗下去,对方的受损程度远比美国大。也同样因为对赌的风险太高,远远超出对方所能承受的舒适区。
特朗普的“套路”团队里,并非只有他一个人,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也是这个队伍里的中流砥柱。要知道,就连“股神”巴菲特都曾是罗斯的手下败将,2003年罗斯成功击退巴菲特以6.14亿美元拿下伯灵顿纺织厂,后者正是1960年代世界最大的纺织厂。而罗斯所运用的策略就是竭力压低价格以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出高价。这样的方式几乎与特朗普完全一致。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刁大明称,特朗普在谈判过程中始终带着随时离场的心态,实际上是在反复试探对方的底线,最终提高要价,增设筹码。特朗普目前出现的态度反复也从侧面放大了决策层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却并非路线之争,而是为了实现目标的方法之争。
当面一人 背后“一团”
特朗普在推特上口无遮拦的形象不过是假象。无论是中美经贸磋商中的反复无常,还是近来对盟友的大肆“开炮”,美国政府的行动始终在减少贸易逆差的目标统领之下,在“拉”与“打”之间进行着微妙平衡。而这背后,是一群履历丰富、老谋深算的技术官僚在为商人特朗普保驾护航。
其中,以姆努钦、罗斯、库德洛、莱特希泽和纳瓦罗为代表的经济智囊团至为关键。这五人平均年龄70岁,见识过美国制造业发展的巅峰时期,也经历了美国东北部锈带地区衰落的过程。除莱特希泽外,其余四人在特朗普竞选总统期间,就已在竞选团队中担任要职,参与制定了特朗普的一系列竞选纲领,包括减税、缩减贸易逆差等主张。
律师出身的莱特希泽更非等闲之辈。上世纪80年代,莱特希泽就在里根政府出任副贸易代表,迫使日本接受钢铁及汽车出口的限制。1985年,美日签署《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最终演变成泡沫,为美国扭转了剧增的财政赤字和对外贸易逆差。谈判期间,他甚至将日本的建议书折成纸飞机,掷回给日本谈判人员。
在与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周旋期间,四人分饰“红脸”、“黑脸”,互相补台,互留后路。上一轮中美贸易磋商结束后,姆努钦曾表示,美中就框架问题达成协议,同意停打贸易战。但姆努钦表态几小时后,莱特希泽强调,除非对方做出“实质的结构性改变”,否则美国仍有可能诉诸关税政策,也有可能使用投资限制、出口监管等其他政策工具。
当然,特朗普的这一团队也并非毫无分歧,铁板一块。来自高盛的姆努钦和银行家出身的罗斯都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但二者在政策选择上更为灵活务实。对于特朗普此前征收钢铝关税的举动,姆努钦曾在公开场合为特朗普背书,称美国将加征钢铝关税的做法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而是公平贸易。而一向以自由贸易倡导者形象示人的库德洛更是如同“墙头草”一般,上任之后便成为贸易战的鼓吹手。
事实上,今年以来,随着特朗普“军师”班农和前白宫经济顾问科恩的相继出局,内阁中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路线之争已经告一段落。刁大明认为,特朗普很有可能乐见这种“反复”形成的效应,“能够利用这种分歧对外要价,既推高了外部交易成本,又对内部各方都做了回应”。
放弃多边 力求双边
从上任之初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到重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谈判,从“一盘棋”到“分而治之”,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核心理念已经越来越清晰。
在特朗普看来,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内的最惠国待遇不仅不能给美国带来优惠,还“偷”走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制造了美国对外贸易逆差。“WTO对任何人都有利,就对我们没有。”特朗普不止一次抱怨道。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WTO为代表的全球与区域贸易协定盛行,在多边贸易体系下,成员国之间彼此适用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原则,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贸易壁垒。事实上,无论是WTO还是NAFTA,都是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不断深入的。美国一直是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最大受益者。
但随着美国产业结构变化,多边贸易体系已经难以保证美国产品的竞争力。为减少责任义务,保证美国利益最大化,特朗普开始“另起炉灶”,抛弃既有规则,以双边谈判代替多边合作。以钢铝关税为例,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不得不单独与美国谈判,被迫接受配额制获取豁免权。刘向东称,在双边谈判中,美国实力雄厚,经济体量庞大,“谁跟他谈谁吃亏”。
此外,双边贸易协定在其内部实行贸易自由,对外却采取贸易保护,对非成员国设置壁垒,这已经背离了自由贸易削减各种贸易壁垒的宗旨。同时,区域内过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将会带来“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繁复的规则和标准可能成为成员国的贸易之累,阻碍贸易自由化进程。
显然,特朗普这一倾向颠覆了战后国际贸易规则的多边发展趋势。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看来,经济全球化首先应该承认当前各国贸易自由化水平差异的合理性,然后各国才能够在自身贸易自由化水平上更加向前推进,而不是某个国家以其他国家没有达到它的贸易自由化水平为理由而进行制裁,甚至以牙还牙。“如果这样的话,全球化就成了美国化。”
据此来看,欧盟在这一问题上与美国的坚决对立也不难理解了。刘向东指出,“欧盟是20多个国家结成的经济体,多边贸易体系是欧盟存在的基础。一旦美国的挑战成功,势必损害欧盟的凝聚力,甚至危及欧盟自身的存在”。